到底该怎样与涉罪未成年人沟通

首页 >知识库
2017-3-20
1478

   房间中间,一张透明的玻璃小桌,两杯清茶和两张沙发椅,看起来无异于一家清新的咖啡馆。9月2日,记者走进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检察院派驻东厅检察室的心理咨询室,此番轻松场景,让人难以联想到涉罪未成年人紧张的模样。 

    因人而异 

    量身定做疏导方案

    黄晓东一身便装,坐在沙发椅上,神情轻松,也透露着亲切。她对面,是一个正襟危坐的男孩。两人看似在聊天、喝茶,但其实,这男孩正是黄晓东负责进行心理疏导的涉罪未成年人小王。透过具有保密性的录像资料,记者还是能清晰感受到小王的紧张心情。 

    黄晓东是福山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同时,她也是一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该院现共有3名心理咨询师,分别工作在侦查监督科、公诉科和监所检察科。他们主要对犯罪嫌疑人或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及帮教,其中,涉罪未成年人是他们尤为重视的一部分。 

    今年2月13日,17岁的小王在学校因琐事与同学发生口角,持刀将同学捅伤。案发后,小王主动向老师坦白其捅人的事实。经鉴定,被捅伤同学为轻伤。3月22日,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至福山区检察院审查起诉。审查起诉中,小王的家人积极赔偿被害人1.8万元,后公诉科与控申科协调启动刑事被害人救助,为被害人争取救助金4000元,小王本人也真诚地向同学道歉,最终获得了同学及其家长的原谅,双方达成和解。经审查,该院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小王作出不起诉决定。 

    该院检察官在办案讯问过程中,发现小王非常拘谨,不擅表达,好像在躲避什么,情绪也时好时坏。通过走访,办案检察官了解到,小王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家庭管束较少。满脑子都是“英雄梦”的小王日益沉迷于网络游戏,希望在虚拟世界中找到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针对小王的情况,该院安排检察官心理咨询师介入。 

    小王如约走进该院派驻东厅检察室的心理咨询室,这个暖色调的房间让他稍稍放松了一些。黄晓东首先通过谈话沟通的方式,力图打破小王的沉默。 

    黄晓东说,“与小王谈话,我们最留意的是他的语气。有些语音语调上的变化,能够说明他心里是否对我们的谈话内容有共鸣。”黄晓东从聊游戏入手,说自己也在业余时间玩些手机小游戏,但常常不得要领,成绩总是不好。看到小王的眼神好像放松了一些,黄晓东紧接着“请教”他如何搞定这些电子产品。聊起自己擅长的事,小王渐渐放松下来,从这里,黄晓东开始引导小王尽量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几次“谈心”后,小王有了改变,话明显多了,目光也变得柔和,黄晓东趁机教授小王克服不良个性特征、完善自我性格、积极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和途径等。同时,黄晓东联系了小王的老师。老师组织了主题班会,检察官为同学们送去法治课,请大家谈谈同学间的友爱和关心。小王深受触动,他感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关怀,这让他能够逐渐克服自卑、孤僻、多疑等心理障碍,真正融入到集体中。 

    据了解,截至目前,该院已办理心理疏导类案件175件,实现心理救助102人次,其中被救助对象包括青少年、来访群众、犯罪嫌疑人、社区矫正人员等。黄晓东近日被评为全国“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优秀辅导员。


    “中立”原则

    让孩子知道我们没有偏见

    “常有人问我到底该怎样与涉罪未成年人沟通?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用心’是第一位的。”黄晓东说, 

    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时她通常不穿检察制服。为了让对方感觉放松,最好还能萌生信任,随和的衣着显然更合适。如遇特殊情况,穿着制服的她,也会将检徽收起来,尽量避免被疏导者产生紧张心理。 

    心理疏导室的房间也是用心布置过的。福山区检察院在该院5个派驻检察室均设立了心理疏导室,房间内的两侧墙面上分别展示着不同的普法内容,漫画为主,文字为辅,阅读轻松,易于理解。房间里还有些抱枕、玩偶等,让或羞涩或紧张的未成年人能够怀抱柔软的玩偶,首先获得一些安全感。 

    疏导工作开始前,黄晓东一定会向涉罪未成年人表明自己的身份。“事实上,心理分析从我们和孩子一见面就开始了。”黄晓东说。在与涉罪未成年人见面前,黄晓东不仅要认真看未成年人的资料,还要准备一些既定话题,其中也会包含些具有测试性的小题目。“我们通过收集、总结未成年人在面对涉及家庭、亲友等敏感话题或问题时,产生的身体、情绪表现,来判断其心理活动。”黄晓东说。 

    紧张、羞涩、恐惧等,是涉罪未成年人面对检察官心理咨询师的普遍情绪反应。为了缓解这些易发多发的抗拒情绪,黄晓东等几位心理咨询师可谓煞费苦心。比如,甫一见面,就以“姐姐”“阿姨”的称呼介绍自己;在聊天过程中,时常起身走动,为未成年人添添茶水等,使房间内不至于过于寂静;与被咨询未成年人互留微信、QQ等网络联系方式,削弱彼此间的隔阂感…… 

    “每个人的心理动向不一样,面对我们的反应也不同。心理疏导,其实就是借助外力走进孩子的内心,让他愿意敞开心扉,从自己为自己设下的既定阴影中走出来。”黄晓东强调,疏导的过程中,检察官必须是价值中立者;引导的过程中,检察官必须是正确价值的引导者。“要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没有偏见,我们会帮助他,会真正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检察官还会借助涉罪未成年人家庭或学校的力量,安排未成年人与其亲人或信任的老师进行交流,帮助其放下心理包袱。引导时,要通过分析心理因素、社会现象、法律知识等帮助未成年人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鼓励涉罪未成年人到福利院、儿童村、老年公寓等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看到希望、学会感恩。 

    心理疏导成功后,通过后期走访或开设家庭讲堂,检察官持续跟踪了解涉罪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向其父母讲解心理疏导知识,直至涉罪未成年人真正回归社会。“可以说,在帮助涉罪未成年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未成年人的蜕变,更强烈感受到了一个家庭给予我们的感激和认同,这就是未检工作新模式赋予我们检察人的全新意义。”黄晓东感慨地说。

    丰富机制

    扩大未成年人帮教平台

    虽然检察官心理咨询师个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良好的工作机制必不可少。据介绍,经过长期探索,福山区检察院建立起以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为目的,以心理疏导、法制宣传、家庭感化等要素贯穿其中的心理沟通和疏导工作机制。 

    身兼公诉人和心理咨询师两职,黄晓东的忙碌程度不言而喻。针对必须一心多用的现实状况,福山区检察院请了“外援”,聘请专业、专职的心理教师,为心理问题相对严重的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矫治。 

    该院与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共同成立了心理咨询基地,通过搭建团体活动室、个体咨询室、情绪减压室、心理测量室等平台,引入沙盘游戏疗法、漫画制作疗法等,为每名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特定的心理疏导方案。同时,该校的专业心理教师还会为涉罪未成年人专门建立起个性化心理矫正档案,记录他们的个人信息、心理矫治过程以及情况反馈等。 


   截至目前,该院已联合该职业学院成功开展心理咨询16人次,有效帮助了涉罪未成年人疏导心理问题,使其认罪悔罪、走出心灵阴影,重新积极地面对生活,同时也使未成年人真实感受到法律所给予他们的温暖,均取得了良好成效。 

  “困难当然也有,比如,目前我们需要一块单面透明的玻璃,可以让几位心理咨询师在隔壁看到被疏导孩子的反应,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黄晓东对记者说。另外,检察人员开展心理咨询无专门的法律依据作支撑,检察官心理咨询师力量不足,涉罪未成年人心理疏导工作尚未得到社会上足够的重视等,还有不少难题待解。